給心的鼓手梁居士的信之十七

  重溫舊夢   書名:佛是梵嗎? 序與跋
 

 
佛是梵嗎?


佛陀尋找解脫生老病死之藥,親身實驗經歷世間最高的善法→四禪八定,能夠存活八萬四千大劫的最樂的境界; 當擁有享用世間極樂之境之時,瞋心是不會生起的;但是再長的時間也有終止的時候, 因為想要長生不老病死的事情竟然是永遠無法實現的事實。

於是佛陀又嘗試到最苦的另一端,每天吃一手掌的食物,差一點沒餓死,貪心暫時不生起;但想要用吃完所有苦的方法, 就能達到不老病死苦的事情也是徒勞無功、無法實現的。

以上二個方法是佛在世時,印度很多宗教哲學的主要思想代表之一。

經過六年的努力,佛陀終於發現自然界的緣起法則是生命的實相;

如實實驗實證生老病死的原因,與解脫生老病死的方法。

佛陀發現生命(法→存在的原素或五蘊身心)與境界(六塵)接觸時,此一生命會起喜歡與不喜歡;喜歡時就會去取用或多取用(貪取), 不喜歡時就會去排斥或多排斥(瞋取);生命的因於是造作了(由一組一組因緣造作而來的),所以稱它為存在的內容(行蘊), 這是存在的真正原因→不斷變化且繼續存在一段時間(剎那剎那變異而且異蘊相續),包括此五蘊壞死再依存在的內容生起另一五蘊身心。

當五蘊身心的不再貪取或瞋取時,無量無邊的因,都因為失去助緣而不現前生起,存在的條件消失,這一期五蘊身心消失, 不再有下一期生命生起,就變成解脫生老病死的方法了。所以

佛陀說:「現在和從前一樣,我只有教導苦與苦的止息。」

 


 
佛是梵嗎?

佛陀是全梵行者、梵行已立者!全梵行者已斷除十種煩惱結,不再引出其它煩惱而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陀也把所證的真理教導眾生,希望眾生也速立梵行。

許國華大德,青年才俊,莊嚴非凡,善根大利,發心闡述佛陀真理,由正見起行,實踐正念正知,令人置欽佩讚賞。老河上才淺學粗貌無齒,大膽提筆說聖教,十方大善知識眾,請多多包涵指教。
 
 
釋大懺合十 丙戌陽春

 
 


 
書名:佛陀是梵

讀後感言


-1-
眾生皆是五蘊和合而成的假我?

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純大苦聚集。

五蘊和合(生存的原素)是法起現行,也就是純大苦聚集,不能生出世間無有的見解(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

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此苦生時生、滅時滅。迦旃延! 於此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見如來所說。 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純大苦聚滅。

是為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生命才能: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五蘊和合(生存的原素)是法起現行,並非一成不變,反而是剎那剎那生滅變異、依行蘊造作的方向快速移動,行蘊就是存在的內容;存在的內容也是迅速剎那剎那生滅變異。


 
-2-
「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不是說在「存在」與「不存在」的中間位置就是「中道」,也並非於「有見」和「無見」的中間即是「中道」;…

印度的修行人沙門婆羅門素以立論非常精密嚴格著稱,不然怎麼能自已稱說:叫我第一名(第一大雄)!

"有"的意思多少指常見,"無"的意思多少指斷見,是印度的修行人避諱的墮負說法。

但身心名色五蘊依眾緣存在並不是固定不變,剎那剎那生滅變異的身心名色五蘊,以異蘊相續的方式剎那剎那現前是佛陀所說存在的定義。

一但斷除十結,於境界不受,不取,不住,捨心住正念正智,眾因失去助緣而生已盡,不受後有,是不能說「不存在」的。 那要如何說才正確?
遷流不居?

就好像有為法是因緣所生法,大家就猜說也有非因緣所生法的無為法。

有無為法嗎?

「不存在」多少有斷見的味道。 中道是使八正道扣除正業正命正語三端正法,使正念正智正思惟正見正定五正道適當適時欄劫貪瞋癡的力量與方法:邁向解脫的唯一道路。


 
-3-
「無我」義必然進一步成為「如來藏大我」義,這才是真正究竟地徹盡一切法之源???

無我義是指身心五蘊的裡面或外面並沒藏有一個我來指揮身心五蘊!

無知無覺的色法與靈靈覺覺的名法,相依相緣而存在運作的身心五蘊,自已就能依緣運作。

「如來藏大我」是指常在常存不生不滅,永遠清淨不變,能一也能二,是永樂,是我的根源。有「如來藏大我」存在嗎?

那「如來藏大我」是何緣現前?它不必有因有緣就常在常存不生不滅,於是非因緣所生法的第一因就產生了! 如果你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那要如何回答才好?

 

2009/07/29 017



 

inserted by FC2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