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佛 南無法 南無僧
佛法講義


目錄

-01-  佛陀尋找解脫生老病死之藥
-02-  佛教第一書
-03-  佛教的憲法
-04-  佛教徒的第一課
-05-  每一個人自作業自受果報
-06-  如何才能不苦
-07-  學程表
-08-  數息觀
-09-  四念處觀慧
-10-  三法印
-11-  四聖諦
-12-  心中立心安住
-13-  看見真相
-14-  佛法
-15-  四聖諦八正道
-16-  法義精華基礎佛法
-17-  隆波帕默尊者的法義精華
-18-  回向

 


01 返回目錄

佛陀尋找解脫生老病死之藥,親身實驗經歷世間最高的善法→四禪八定,能夠存活八萬四千大劫的最樂的境界; 當擁有享用世間極樂之境之時,瞋心是不會生起的;但是再長的時間也有終止的時候, 因為想要長生不老病死的事情竟然是永遠無法實現的事實。 於是佛陀又嘗試到最苦的另一端,每天吃一手掌的食物,差一點沒餓死,貪心暫時不生起;但想要用吃完所有苦的方法, 就能達到不老病死苦的事情也是徒勞無功、無法實現的。

以上二個方法是佛在世時,印度很多宗教哲學的主要思想代表之一。

經過六年的努力,佛陀終於發現自然界的緣起法則是生命的實相;

如實實驗實證生老病死的原因,與解脫生老病死的方法。

佛陀發現生命(法→存在的原素或五蘊身心)與境界(六塵)接觸時,此一生命會起喜歡與不喜歡;喜歡時就會去取用或多取用(貪取), 不喜歡時就會去排斥或多排斥(瞋取);生命的因於是造作了(由一組一組因緣造作而來的),所以稱它為存在的內容(行蘊), 這是存在的真正原因→不斷變化且繼續存在一段時間(剎那剎那變異而且異蘊相續),包括此五蘊壞死再依存在的內容生起另一五蘊身心。

當五蘊身心的不再貪取或瞋取時,無量無邊的因,都因為失去助緣而不現前生起,存在的條件消失,這一期五蘊身心消失, 不再有下一期生命生起,就變成解脫生老病死的方法了。所以

佛陀說:「現在和從前一樣,我只有教導苦與苦的止息。」

文字檔 書名:佛是梵嗎? 序與跋

影音檔 書名:佛是梵嗎? 序與跋


02 返回目錄

佛教第一書(初)

佛陀的啟示

佛教第一書(中)

身念處禪觀修法 (Vipassana Bhavana)

佛教第一書(高)

隆波帕默尊者全集


03 返回目錄

佛教的憲法 諸惡莫作 諸善奉行


04 返回目錄

佛教徒的第一課 四正勤與持守五戒

已生惡念斷 未生惡令不生

未生善令生 已生善令增長

持守五戒 不殺生 不邪淫 不偷盜 不妄語 不喝酒


05 返回目錄

每個人每天都應如是思惟
我是自己的業的主人。
我是自己的業的繼承人。
我由自己的業而產生。
我是自己的業是親人。
我的業是我的歸依處。
無論我造了什麼善業或惡業, 我都是它的繼承人。


06 返回目錄

隆波帕默尊者的第一頁

有覺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見身心的實相

事實上,法與我們的生命和生活息息相關,就在我們身邊,甚至可以說就是我們自身。 並且,法只有一丁點兒的範圍——如何才能不苦?

如果要學習佛法,請直接學習“苦在哪裡?苦是如何產生的?苦將會如何熄滅?”學法的目的是為了修行直至離苦;而不是為了學富五車、知識淵博,也不是為了能夠妙吐蓮花般的、精妙絕倫地講法。

事實上,人的苦就存在於身與心之中。 我們學法的道場就是身和心,無須跑到外面去尋找。 正相反,我們應該回過頭來在自己的身和心上學習。


07 返回目錄

學程表


08 返回目錄

數息觀 靜坐 打坐 修止(舍摩他Samatha)

有一個最為人所熟知、喜好而又是最實用的修習法門,叫做「憶念出入息法(數息觀)」。這是與身體有關的。只有在修習這一法門時,才需要採取一種經中指定的特別姿勢。經裡所指示的其他修習方法,就無此限制,無論行住坐臥都可隨意為之。但修習數息觀則必須跟據經典趺跏而坐,保持身軀端直而心念警覺。趺跏而坐不易實行,非一切國家人士(尤其是西方人士)所能清輕易辦到。因此,趺跏坐有困難的人,可以坐在椅子上,只要身體端直,心神警覺就行。這項修習中,端坐極為重要,但不是僵坐。兩手須很舒適地擱在膝上。如此坐定後,可將兩眼閉合,或凝視鼻端,隨各人方便為之。

每人日夜呼吸不停,但自己絲毫不覺,因為從未有人以分秒的時間,將心神貫注在呼吸上。而如今要做的,正是這個。(方法是)照平時一樣的一呼一吸,絲毫不要用力。只將精神集中於這呼出吸入上,凝神觀察這吸進呼出的動作,保持對這呼吸的警覺,使時刻都了了分明於這一動態。你呼吸時,有時深,有時淺。這並不打緊,只顧自自然然的呼吸去。惟一的一點是你在深呼吸時,心中須有數這些是深呼吸,如此這般。換言之,你的心力須集中在呼吸上,使你對於它的動作變化,無不了然於心。忘掉你的周圍環境以及其他一切事物,不可抬眼視物,這樣的試練五至十分鐘。

開頭的時候,你會發覺全神灌注在呼吸上,非常的不容易。你會奇怪你的心這麼這樣會跑,它就是不肯停下來。你想東想西,耳中只聽到外面的聲音。你的腦筋混亂、思緒紛飛。你也會覺得沮喪失望。但是如果你繼續不停的練習,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五至十分鐘,慢慢的,你的心就會集中在呼吸上了。過了一段時間,你就會經驗到一剎那(的定境),你的心神全部灌注在呼吸上,連近身的聲音也都充耳不聞,一時間外境俱泯。這一短時間的(定境),是一種了不起的經驗,充滿了喜悅與寧靜。你但願能繼續保持它,但是這時你還作不到這一點。不過只要你經常不停的練習,這種經驗可以一次又一次的發生,而每次定的時間也會逐漸加長。這就是你繫心於呼吸上至忘我之境的時候了。只要你老覺得有你自己存在,你就不能集中注意力於任何別的東西。

這個念念不離呼吸的修習法,是最簡單、最容易的一種。其目的在發展注意力,以達到非常高的禪定境界。此外,集中注意力(定力),對於任何深刻的了解、深透的內觀,以洞察萬物的本性包括體證涅槃,都是不可或缺的。

除了這些,呼吸的練習更有立竿見影的效驗。它對你健康上大有裨益;能增進你的安眠,鬆弛緊張的身心,增進日常工作的效率。它能使你寧靜安詳。即令在你精神緊張或興奮的時候,如果練習幾分鐘的數息,你就會馬上覺得安靜平定了下來,好像在一段休息之後剛剛覺醒一般。


09 返回目錄

四念處觀慧 (毗婆舍那 Vipassana)(心智的發展)

另一種非常重要、實用而有益的修習方法(心智的發展)是:不論在做什麼事情的時候,動手也好, 日常起居也好,從事公私工作也好,要時刻念茲在茲了了分明於你的每一舉動。你或臥或立或坐或行, 或安眠,或曲臂伸腿,回顧前瞻,穿衣吃飯,言談靜默,大小便利,凡此一切以及其他種種活動, 你必須時時刻刻了了分明於你所作的每一動作。也就是說,你必須生活在當前的瞬間中、現在的行為中。 這並不是說你不應想到過去未來。相反的,你在與眼前的時刻行為有關的方面,一樣可以想到過去未來。

一般的人,並不生活在他們眼前的生活中,他們都生活在過去或未來裡。 雖然看外表他們似乎是在此時此地做著些什麼,實際上,他們是生活在他們思想中的另一世界裡, 生活在虛構的問題與苦悶裡。通常他們是活在過去的記憶中,或對未來的欲望與懸揣之中。 因此,他們並不生活在他們目前在做的工作裡,也不樂於這工作。所以,他們就對現況不滿、不開心, 而自然而然的不能對當前像是在做的工作,獻出全部的身心了。

有時你在餐館裡,看見有人一邊吃飯一邊閱讀,這是一種很常見的事。 他給你的印象是一個大忙人,連吃東西都沒有時間。你不知道他到底是在吃東西,還是在閱讀。 你也許可以說他正兩事一起做,而實際上,他那樣也沒做,也那樣都做得沒味道。 他的心神不寧而緊張,不樂意做目前正在做的事,不生活在眼前的瞬間,卻不知不覺地、 愚蠢地想要逃避人生。(這意思卻不是說在吃飯的時候不可以和朋友談天)。

不論你想什麼辦法,你都無法逃避人生。只要你活著,不管是在村鎮裡,還是在巖窟裡, 你必須面對人生而生活。真正的生活,是眼前的瞬間,不是已經死掉而消逝了的過去回憶, 也不是尚未出生的未來夢想。一個生活在眼前的瞬間中的人,所過的才是真正的人生,而他也是最快樂的人。

有人問佛,為什麼他的弟子們過著簡單平靜的生活,每天只吃一餐,卻如此精神煥發?
佛說:「他們不悔既往,不瞑索將來。他們生活在現前的時間中,因此他們都神采奕奕。 愚蠢的人,又冥索未來,又追悔過去,就像碧綠的蘆葦在驕陽中被刈斷一般,一下子就枯萎了。」


10 返回目錄

諸法實相 三法印


11 返回目錄

四聖諦


12 返回目錄

心中立心安住


13 返回目錄

看見真相


14 返回目錄

佛法


15 返回目錄

四聖諦八正道

第四聖諦就是導致苦之止息的途徑——道。這道叫做中道,因為它是避免兩個極端的。
一個極端就是經由感官的享受去追尋快樂,是「低級、平庸、無益的凡夫之道」。
另一個極端是經由各種自虐的苦行以尋求快樂,這是「痛苦、無價質而無益的」。

佛自己都曾嘗試過這兩種極端,深知其無有實益,才由親身的證驗, 發現了「能夠產生知、見,導致寧靜、內證、正覺、涅槃」的中道。

這正道一般都稱之為八正道,因為它是由八個部份所組成。
這八個部份就是:

一、正見——正實的知見。
二、正思——正確的思維。
三、正語——正直的言語。
四、正業——端正的行為。
五、正命——正當的職業。
六、正勤——正好的努力。
七、正念——正淨的憶念。
八、正定——正統的禪定。

佛獻身說法四十五年,幾乎在他的全部教誡中都牽涉到這一道諦。
他以各種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措辭,對不同的人宣說這一真諦。
完全視聞法者的根器、智慧以及力行能力,而對機施教。
但是藏經裡面成千卷佛所說經的要義,不外乎講的是八正道。


16 返回目錄

法義精華基礎佛法

法義精華(一)
目錄
-00- 序
-01- 三種知識
-02- 三十二種身體的組織
-03- 以手指為例
-04- 精神和物質
-05- 十八種元素的分析
-06- 看的那一刻
-07- 聽的那一刻
-08- 嗅的那一刻
-09- 嘗的那一刻
-10- 觸的那一刻
-11- 識產生的那一刻
-12- 生滅法的解釋
-13- 基本目標的解釋
-14- 感覺的解釋
-15- 依八正道來進修智慧禪
-16- 結論終言

法義精華(二)

法義精華(全)


17 返回目錄

隆波帕默尊者的法義精華


18 返回目錄

回向

 


南無佛 南無法 南無僧 謝謝 請多指教

20190523 釋大懺 0965167167


 

inserted by FC2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