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消業才是正確的?

隆波帕默尊者


當一個人要投生時,是有組合條件的,稱之為「因」。

有些人是「二因生」,有些人是「三因生」,(這是指)出於二因和三因而投生。


二因是基於無貪、無瞋而生的。

假設我們病得很重,快死了,於是憶念佛陀、佛陀,那時沒有貪,

也沒有希望自己如何了不起,就只是憶念佛陀,將生死都託付給佛陀。

自己在那一刻沒有因為病重而痛苦不堪,沒有在觀感受,也沒有把疼痛放在心裡,

只是一味地呵護著心,不斷地念誦佛陀、憶念佛陀,心是善的,沒有貪也沒有瞋。

又或是嫻熟地將心專注在蠟燭上,即便閉眼也可以看到火焰,瀕死時也讓心那樣專注。

以上這類心是無貪無瞋的,但是痴依然占據了心的50%。


比如聚焦於火焰,心跟火焰在一起,

心跑了,陶醉著跟火焰沉迷在一起,

如果還有陶醉與沉迷,痴就已經滲透進來;

但如果心跑去跟火焰在一起時,知道「心正跟火焰在一起」,這是有覺性在覺知自己,而沒有迷失。


修習禪定若不小心,就會獲得含有痴的禪定,心雖然處在無貪無瞋的禪定狀態,卻被痴所籠罩著。

比如,打坐迷迷糊糊、昏昏沉沉、漆黑一團,誰是這樣的?

一定要小心!如果臨死前的最後一念心也是這樣的,就會依循那種心而投生。


死亡時和出生時的心是完全一模一樣的,是按照樣本複印出來的心,完全一模一樣的複製。

所以,(如果)我們基於無貪無瞋而有痴的心來投生,稱為「二因生(即無貪、無瞋)」。


二因結生(者)的缺點是修行很難。

經典記載,他們無法修行,他們在法的方面屬於不幸的人,但還不算特別嚴重,仍然可以做一般的善行。

觀察到了嗎?世間人的數量龐大,泰國人口也不少,然而對法感興趣的人只有一點點,發現了嗎?為什麼?

因為他們有痴,一直沉迷在世間。

之所以會迷失在世間,是由於前生已經習慣於迷失,所以繼續迷失。


若是帶著覺性、禪定、智慧而死,

尤其是正在修習毗缽舍那,看到名色正在土崩瓦解,

心保持中立地如實了解名色,有覺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見身心的實相。

心在修習毗缽舍那,安住且中立,對於正在土崩瓦解的色身沒有喜歡或不喜歡,

心對於出現的痛苦沒有發生動搖,心獨立而凸顯,承擔著「知道」的責任。

如是而死,將是三因結生——無貪、無瞋、無痴。這種出生稱之為「三因結生者」,即三因生的人。


二因生者是基於無貪、無瞋,可是有痴,這是無法修行的,

一打坐就習慣昏昏欲睡,或是坐了依舊漆黑一片。所以一定要謹慎,必須抗爭,

必須堅持戰鬥,不能放任心完全沉溺在昏沉里,要努力地多覺知自己,

這樣臨死才能帶著覺知、覺醒、喜悅且中立的心,下一生就容易上升到新的高度。


如果是三因生人,比如有些人兒時遇到突發事件,

例如看到鄰居家著火,嚇了一跳,心只是受驚嚇而已, 立刻抽離出來成為知者,

這是由於訓練過「有覺性,以安住且中立,照見身心實相」的心,

因此它獨立凸顯,以智慧洞見一切,諸蘊分開,根本不用訓練就自行分開。

到那一步是不用訓練的,(它)將會自行分離——心成為觀眾,是知者、覺醒者、喜悅者,且保持中立。

就是這樣!已經學會了的,還將再會,小菜一碟!

如果以前就沒學會,那就必須訓練。

不能由於我們是二因結生者,痴非常多, 就放任心去破罐破摔,讓心一直有痴。


我們不需要屈服於舊業,而是要播種良善且強大的新業,

因為真正決定我們生命的乃是新業,這才是關鍵的判決標準。

比如,有人出身貧寒,「噢!這輩子窮得叮噹響。」

如果總是想「自己的貧窮是命中注定的」,

那麼這輩子真的就會終身貧窮。

可是如果在因地播種,努力賺錢,

既懂節省又懂結交良師益友、結識好人,他們的指點就會讓你獲益匪淺。

遇到良師益友同樣能讓我們增加收入;接下來就是懂得去過與自身條件匹配的生活。

如果既懂謀生之道、知道節儉、結交良師益友,又能夠去過跟自身條件相匹配的生活,

那樣是會淡化舊業的,而不是通過直接消業的方式。一碼歸一碼!


導致我們貧窮的舊業影響之所以慢慢淡化,是由於新的善業稀釋了舊業的影響。

比如,我們無法喝一杯極鹹的鹽水,於是不斷兌入淡水和凈水,加入一缸之後,水就可以喝了。

若問鹽還在嗎?還在,但是被稀釋了。

淡化後的鹽水就能喝了。

舊業恰似極鹹的鹽水,無法直接下咽,

而希望它憑空消失也是不可能的,而是要去造善的新業來稀釋舊業的影響。


聽好!去造善的新業是為了把舊業的影響淡化和稀釋,

而不是為了直接消除舊業,因為舊業是消不了的。

業一旦做了,就是做了。


因此,當有人祈求隆波Ahosi-kamma(無效業)時,

隆波回覆說:業是無法求其無效的,只能懺悔。

請求隆波寬恕說:你已經認識到自己錯了,冒犯了隆波。

常常有人來懺悔,請求寬恕,原先是求Ahosi-kamma(無效業),可是隆波無法給予。

因為隆波沒有駕馭別人業報的權力。


Ahosi-kamma(無效業)的意思是:

業已結果,已經承受果報,已是無效之業。

它是失效了,而不是被取消了。


所以,別造惡業,因為無論如何都得償還,即便小小的業也不例外。

隆波兒時很頑皮,喜歡甩彈簧繩,看到蝙蝠在飛,好奇它飛那麼快,自己能打到嗎?

並不是想要傷害它,只是想知道能打中嗎?但從未打中過。

用棍子打從未打中。於是來了個升級版:甩彈簧繩要比棍子快, 就這樣轉著甩,在它飛來時,一閃而過,但是沒打中。

有一天,隆波靜候它飛過來,提前甩,結果打中它的後背, 蝙蝠掉到地上,沒有死也沒有傷口,只是很疼,它倒在地上抖動著翅膀。

隆波的心情極度沮喪,非常非常強的憐憫生起,仔細觀察了會兒,見到它飛走了,心才略微好受一點!


後來隆波開始修行,某日正在坐禪,那時已經長大成年,差不多30歲了。

正在打坐,一般而言,隆波打坐時的心會很快入定。

那一天,心又集中起來,就在心稍退出、對外面略有感覺時,只聽「?啪」一聲, 仿佛鞭子響,像被鞭子狠抽在後背的正中央, 這時候全身顫抖,身抖、心也抖,心持續地顫抖著,非常疼。

然後,看到了蝙蝠抖動翅膀的畫面,隆波意識到這個業已經結果了。


無效業並不是指無需承受結果,所以別四處祈求Ahosi-kamma(無效業)。

有些人特別過分,一定要去問那些「百事通」(也就是好事者), 聽他們介紹說要向某某懺悔,根本都不認識,然後就像無頭蒼蠅一樣到處去求懺悔。

也有人向隆波懺悔,問他為什麼來求懺悔?說是有人介紹來的,問說你相信嗎?真的可信嗎?


佛教徒是不該盲信的,一切都要有憑有據,別迷信!

我們的冤親債主並不是鬼,也不是他人的靈魂或神識,

我們的冤親債主是令生業, 是由於業的成熟導致我們遇到情況,令生業才是冤親債主。

 

 


 

20200826 r01 20201107 r2 dhammachanda

 


 

inserted by FC2 system